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系统性战略工程,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决策要求,紧扣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引,7月16日,团队以北崔村为样本,开展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北崔村有265户农户,耕地1800余亩。2002年,该村开始种植黄金梨。2012年成立了黄金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从事果树种植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5%,安排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村民经济收入日益增长,并辐射带动了周边26个村庄发展果园1万多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一、问卷调研:解码梨农需求中的乡村振兴密码
团队穿梭于梨园田垄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同时在线上面向村民发放问卷,最终回收线上问卷300余份、线下问卷200余份。调查问卷通过15项指标系统采集梨农的种植年限、规模等基础数据,深度挖掘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痛点,同步评估农户对科技小院“田间课堂”“品种改良”等服务的认知度,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扎实依据。
团队调研数据经系统梳理后呈现出鲜明的“供需画像”:在技术需求层面,82%的受访梨农在问卷“最迫切需求”一栏勾选了“鸟害防治指导”,其中北崔村种植户崔大爷在访谈中直言:“种了12年梨树,但对鸟害一点办法没有,尤其是快成熟那阵子,乌鸦、喜鹊成群结队地来啄,一天就能糟蹋好几棵树的果子。”;67%的农户将“水肥配比凭经验”列为头号难题,正如梨农李大姐所说“浇水多了怕烂根,施肥少了怕果小,全靠‘摸着石头过河’”,这种传统经验依赖导致核心产区亩产波动幅度高达20%。
而在科技认知维度,数据更显张力:尽管科技小院已驻点3年,其推广的智能水肥系统认知率仅达39%,28%的农户表示“听说过但不会用”,13%的人坦言“觉得机器不如老把式靠谱”。团队特别注意到,45岁以下梨农对“手机上看农技视频学修剪”的接受意愿达71%,而60岁以上群体这一比例仅为23%,年龄分层的技术接受度差异,为后续“分龄化技术培训”提供了清晰依据。
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数据,不仅量化了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农业技术的衔接断层,更精准标注了科技小院服务的“发力坐标”——例如针对“水肥配比”痛点,团队计划在《标准化种植技术手册》中新增“土壤检测-数据输入-配比生成”三步操作指南;围绕“认知率低”问题,设计“田间实操+短视频教学”的双线推广方案。正如队员赵新燕在数据复盘时所说:“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真实的种植困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勾选’翻译成能落地的技术方案,让科技小院的‘智’惠真正流进梨农的心坎里。”
二、实地调研:在梨园阡陌间勘破产业升级瓶颈
紧扣农业农村部“科技赋能乡村产业”部署,实践团深入东阿县百源黄金梨种植专业合作社梨园,通过“田间蹲点观察+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对照科技小院试验田”的方式,细致探查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现实难题。
01水肥管理
队员们发现,多数农户仍沿用“凭经验施肥、看天气浇水”的传统方式。问及施肥配比,梨农们多表示“往年用多少今年就差不多”“花开得旺就多施点氮肥”,对于不同生长期梨树对水分、养分的具体需求缺乏清晰认知。这种经验化管理导致部分地块出现果实大小不均、口感差异明显的情况。尽管科技小院已推广科学的水肥管理理念,但农户们普遍反映“道理听得懂,实际操作时还是不知道怎么配、怎么浇”,传统习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衔接存在梗阻。
02套袋等田间管理
人力资源短缺与机械化水平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实践团看到,负责套袋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需要逐个给果实套上纸袋,动作缓慢且劳动强度大。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每到套袋旺季,常常面临“找人难、用工贵”的困境,有时为了赶在最佳时期完成套袋,不得不提高工钱却仍难招到足够人手。同时,现有套袋等环节的机械化设备适配性不强,要么难以适应梨园复杂的种植环境,要么操作起来不够灵活,未能有效缓解人力压力。
相比之下,科技小院试验田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采用科学水肥管理的梨树,果实品相更整齐、品质更稳定;引入简易辅助工具的套袋作业,效率也明显高于纯人工操作。这些对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破解当前难题,关键在于将科技小院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农户易接受、能操作的实用方案,在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农业技术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未来,团队将始终锚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此次调研为镜鉴,把在东阿梨乡的所见所悟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让专业学识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大地共振,在科技赋能特色农业的实践中,为东阿县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持续闪耀。
(审核 吴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