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永利集团

学团工作

【农业与生物】“梨光闪耀东阿乡”——yl7703永利“梨”想之光·科技兴农实践团调研实践纪实(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重磅文件《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零距离服务三农”创新载体,科技小院已成为打通农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纽带。为深研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路径,将专业学识融入乡村振兴一线,7月15日,yl7703永利“梨”想之光科技兴农实践团循着国家“科技兴农”战略导向,走进东阿县黄金梨科技小院,与专家学者、合作社负责人及梨农展开深度研讨,在田间地头的对话中系统梳理科技小院的运行机制与梨乡产业的振兴需求。

  科技赋能:小院里的创新引擎与挑战

  与科技小院专家教授的座谈揭开了黄金梨产业的技术革新图景。樊颖伦副教授坦言,科技小院成立之初便锚定“破解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目标,通过“入驻教师+乡土专家+研究生”模式,建立并推广黄金梨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活动,提升产品附加值,着重培养新型农技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加黄金梨产量与品质,推动黄金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樊颖伦副教授还强调到:“农业技术必须让农民看得见、算得清、用的好。”不过技术推广也并非坦途,老年梨农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是主要难题。为此,他们通过连续对比试验、打造“田间对比示范田”等方式,通过可视化成效打消农户顾虑,同时针对产业细节问题持续攻关,让技术真正扎根田间。

  不久前,我院遴选并派遣了两名研究生入驻山东东阿黄金梨科技小院,团队成员卢政霖作为其中之一扎根实践。他们瞄准了黄金梨生产中长期困扰果农的果实木栓化和品质不稳定两大难题,设计出六组对比试验,专门研究叶面肥的应用。希望通过调控叶面肥中钙、铁等中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与配比,来促进果树对这些关键元素的吸收,从而减轻果实木栓化的发生,提升黄金梨的整体品质。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农业科研的初心。” 科技小院首席专家、yl7703永利园艺系副教授司东霞表示,今年秋季将开展梨园土壤全面检测,为精准种植提供数据支撑。

  科技赋能下的北崔村梨园,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故事。当传统农耕智慧遇上技术革新,这片土地不仅生产出了更优质的果实,更孕育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新图景,凝结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

  乡土叙事:村支书与梨乡的二十年“梨”程

  在刘集镇北崔村村委会,村书记曹兴民的故事勾勒出产业转型的艰辛轨迹。

  1994年,曹兴民回到北崔村担任村支书,一心想带领群众找到致富路的他,专程前往南宿镇学习种植技术,还从韩国引入了优质梨品种。为了让村民们接受新作物,他自掏腰包购置梨树苗在村里分发,可“头几年没人信”,曹兴民回忆道,“我就带着5户党员先种,把自家梨园当成试验田,用实实在在的收成让大家看到希望。” 就这样一步步摸索、示范。

  2012年,随着种植技术成熟、村民参与意愿提高,曹兴民又牵头成立了东阿县北源黄金梨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育苗、统一剪枝、统一施肥、统一治虫、统一农资、统一销售”的模式,从种到销全链条护航,彻底化解了果农的后顾之忧。

  从1994年试种起步至今,这30多年间,北崔村的梨树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0亩稳步扩展至2000亩,全村75%的农户都投身果树种植,带动5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不仅如此,这股种植热潮还辐射到周边26个村庄,带动发展果园1万多亩,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如今,当地果园年净收入达2000余万元,黄金梨远销海内外,真正成了让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致富果”。

  梨园合心:张军峰与张东华的“协作经”

  “合作社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两股劲’——一股是抱团干的闯劲,一股是算清账的细劲。”东阿县北源黄金梨种植专业合作社会计张东华,站在合作社的公示栏前说。公示栏里贴满了合作社过往的发展照片:有2012年刚成立时几户农户在荒地上栽苗的场景,有2015年第一批黄金梨丰收时的合影,还有近年种植面积扩大后连片梨园的航拍图。每张照片旁都标注着年份,像一本翻开的成长相册。

  张军峰坦言,2012年跟着曹书记成立合作社时,最难的是让农户放下“墨守成规”的念头。“有农户说‘我种了一辈子地,不用别人指手画脚’,我们就先从‘统一’试起。”他记得,第一年统一发放梨树苗,收获后经济效益比种其他作物买高了近三成,“尝到甜头后,再提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等,大伙儿就愿意听了。”如今合作社已有130多户社员,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亩扩展到2000多亩,靠的就是这一步步的信任积累。

  会计张东华则用账本见证着变化。“以前农户自己卖梨,账本是糊涂账;现在合作社统一销售,每笔账都得明明白白。”她翻出2024年的销售台账,指着一行行数字说:“就说错峰销售吧,7月卖‘元黄’,10月卖‘晚秀’,不同品种价差能有3块多,我们按等级分类记账,社员多劳多得,去年最高一户分了近3万元。”

  对社员来说,合作社的“实在”藏在细节里。张军峰说,有社员家里急用钱,张东华会提前核算预支部分收益;采购农资时,张军峰带头货比三家,张东华则盯着发票核对单价。“就像曹书记说的,‘抱团’不是吃大锅饭,是让每个人的力气都不白使。”

  未来,实践团成员将持续深耕东阿黄金梨产业一线,在田间地头调研农业发展痛点,于科技推广中破解产业升级难题,把作物学、智慧农业等专业所长与梨农所需、产业所盼、乡村振兴战略所向深度融合。他们将以科技小院为实践课堂,在梨树修剪的枝丫间探寻技术转化路径,真正将学术论文写在黄金梨挂满枝头的东阿大地上,以青年智慧绘就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审核 吴洪宇)